第五節宏都拉斯

撰文/劉嘉麗、鄭茹菁;編輯/劉嘉麗

Tzu Chi TIMA team provides fre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ervices to local poor and sick residents.

2017年,美國慈濟人醫會團隊前往宏都拉斯德古西加巴市(Tegucigalpa, Hundurus)舉辦義診,為當地貧病居民提供免費診療服務。攝影/鄭茹菁

宏都拉斯(Hondurus)自1821年獨立至今,多次政變,囊中羞澀的國庫大多用以支付政變的軍事行動,無暇兼顧民生建設。「2001年到2005年期間,慈濟志工幾次前來,我接待他們的同時,感受到這些人來服務,純粹是出於一分愛。」灑脫率性、不拘小節的水利專家張鴻才,有著一顆慈悲向善的心。他受到感動,因此當2011年宏都拉斯發生洪災後,他就和美國慈濟志工葛濟覺帶領的賑災團合作,處理運輸、發放、災後長期關懷規畫等事宜,追隨慈濟人的腳步,成為慈濟在宏都拉斯的第一顆種子。

◎看見民眾的需求

隨著慈善工作的深入展開,志工發現宏都拉斯不僅生活物資短缺,衛生條件更是令人憂慮——多數鄉村地區尚無「自來水」,百姓家均以各式各樣的容器購水,蚊蟲與疾病孳生,每年都有登革熱等傳染病發生。自1998年密契颶風(Hurricane Mitch )造成嚴重災情後,風災、水災輪流侵襲,讓宏都拉斯幾乎沒有休養生息的機會。

宏都拉斯居民雖有政府醫療保險,但並非人人繳得起保費,沒保險的病人到公立醫院就診要繳納35美元的問診費,這對沒有保險的貧困人群來說,無疑是一筆巨款。居住當地的張鴻才說:「我發覺這邊的窮人甚至沒有就醫的權利,所以我更覺得慈濟應該在這裡舉辦義診,我向美國人醫會提出這個想法,希望透過合作促成在宏都拉斯的義診。」

透過葛濟覺的引介,張鴻才結識了時任慈濟美國醫療志業基金會(簡稱:醫療基金會)執行長葛濟捨,兩人一拍即合,自此慈濟的醫療資源紛沓而至。2012年至2013年間,在慈濟台灣本會的支持下,宏都拉斯在馬可比雅市(Marcovia)的社區義診中心落成;2015年3月15日,美國人醫會醫師和志工來到宏都拉斯馬可比雅市,舉行慈濟在宏都拉斯首場義診, 與29位當地醫師們一起,為窮苦居民提供醫療服務。

巨大的醫療需求遠遠超過預期,醫師們不得不臨場應對混亂中的突發狀況。被臨時安排承擔配發藥品工作的鄧博仁醫師分享:「現場有一點混亂,但因為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宏都拉斯做義診服務,而且不只是我們,對當地醫生來說也是第一次,對我們全部的志工們也都是第一次,所以我覺得我們已經做得很不錯了。」

得益於本地醫師和志工與慈濟團隊的默契合作,為期兩天的義診圓滿完成,期間共服務病患超過1,000人次。醫療基金會副執行長溫俊強說:「所有的志工都非常合作協力,我最感恩就是這些宏都拉斯當地志工們的慈悲心,他們真的很想學習、很想幫忙,並且非常真誠地希望幫助自己的同胞。」

Tzu Chi volunteers distributing mosquito nets to local residents to prevent mosquito bites
2015年十月,茲卡病毒(Zika virus)在宏都拉斯大流行,2016年三月慈濟發放蚊帳給當地居民,預防蚊蟲叮咬。圖片來源/宏都拉斯聯絡處

作為一名醫生,參與慈濟義診是個非常好的機會,來照顧小孩、女性、大人以及年長的人,為弱勢族群提供醫療諮詢和治療,而與慈濟合作可以帶給病患更好的服務。

◎不僅僅是義診

在宏都拉斯的秋省(Choluteca),一座粗磚破瓦的房屋在光禿禿的黃土地中格外顯眼。阿爾巴·奧東(Alba Luz Antonia Ordonez)和孫女住在這破敗不堪的屋裡,用石頭隨意堆砌成的土灶為身患唐氏綜合症(Down Syndrome)的孫女燒著熱水,試圖緩解她一聲聲的咳嗽。

阿爾巴的聲音中佈滿滄桑:「我的孫女患有唐氏症,她是一個很特別的女孩,需要特別的照顧,但是我們的生活已經很困難。因為要給她有營養的食物,我靠出外賣東西勉強度日,對我來說真的不容易。」

Volunteer Hong-Tsai Chang
義診中,宏都拉斯志工張鴻才(右)親切地與民眾互動,雖非醫療專業,但用仁心大愛陪伴病苦之人。攝影/鄭茹菁

本該擁有童真笑容的小女孩,身體被疾病摧殘得格外瘦弱,浮腫的小臉上掛著一雙空洞的眼睛,呆呆地望向祖母⋯⋯

我哭著向神祈禱,希望祂能為我們開一扇門,或是一扇窗。我常常哭,神都知道的,我在等待神給我們一條出路。

講到這裡,阿爾巴不由得悲從中來,淚水浸濕了她蒼老的面龐:「我需要有人長期幫忙,才能一直照顧她。」

「一想到那位祖母以及她患有唐氏症的孫女,我就感覺很難過。」宏都拉斯一名當地醫生看得心酸:「對某些不幸的病患來說,他們沒有能力去買藥,他們沒有辦法得到需要的醫療協助,所以他們的健康也無法改善。

在宏都拉斯,還有千千萬萬這樣的窮苦人,因生活貧困而久病難醫。這讓慈濟志工意識到,一、兩次的義診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醫療需求,他們更為需要的是長期的關懷和救助,由此,更堅定了慈濟在宏都拉斯成立人醫會的決心。

◎春雨般潤物無聲

「這次義診,我們有29位當地醫生參與,除此之外,我們還有一群很棒的志工,當然我們也有藥品。有了這三樣不可或缺的因素,我真心希望可以成立宏都拉斯人醫會,因為這裡的人真的有需要。」經歷這寶貴的第一次義診,鄧博仁醫生對成立宏都拉斯人醫會信心倍增:「我希望在選擇好地點後,醫生們能夠每三個月回來一次舉行義診,持續提供服務給當地居民。」

People queue up for medical treatment
2018年,慈濟宏都拉斯人醫會於德古西加巴市舉辦義診活動,民眾依序排隊看診。圖片來源/宏都拉斯聯絡處

醫療志業可以在宏都拉斯發展,因為他們當地有一群專業醫生,他們很願意幫忙。同時他們也有一群非專業的志工,他們很願意學習如何幫助這些醫生來提供義診服務。我相信未來,我們會有更多義診在宏都拉斯舉行。

葛濟捨多次入境宏都拉斯,為當地的醫療而奔走:「幾次來宏都拉斯,主要是與本土志工互動、分享、義診,以及評估設立義診中心的可行性。」

在張鴻才的協助下,2011年,慈濟在宏都拉斯聯絡處展開志工培訓;2016年,萬眾期待的宏都拉斯人醫會成立,慈濟得以帶動本土醫護人員舉辦義診,建立慈濟醫療在宏都拉斯的又一里程碑。

駐扎在宏都拉斯的慈濟志工在年復一年的堅定付出中,逐漸將本地的慈善事業做得更具規模。除了發放,還準備熱素食去定點勸素,更帶動村民清潔環境,同時開始做個案家訪——從慈善跨足到醫療,再因義診挖掘到更多需要關懷的家庭。早期,他們用「訪診」的方式照顧鄉親,徵得醫師同意後,從2021年六月起,在六個社區輪流定時定點舉辦小型社區義診,細水長流地提供醫療服務。

對比最初的形單影隻,慈濟在宏都拉斯的團隊正在不斷發展壯大。無論在宏都拉斯境內還是境外,慈濟志工都同樣心繫這片貧瘠的土地,大愛猶如潤物無聲的春雨,將永遠溫暖而堅定地為之守護。

【第四章】大愛醫療巡迴車
第五節宏都拉斯

X
微信裡點"發現"
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
複製網址
前往微信
按"複製網址"後複製連結後,再按"前往微信"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